(一)注重穩定糧棉傳統優勢產業
糧食生產堅持區內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加快調整糧食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強標準糧田建設,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加工轉化能力,建設伊犁河流域國家糧食安全后備基地,促進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增長。2015年,種植糧食3592.53萬畝,產量達1521.26萬噸,確保了糧食供給有余。棉花生產堅持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質、節本增效的原則,重點進行高效節水灌溉、良種繁育推廣、中低產田改造等建設,實現規?;?、種植效益的提升。2015年,種植棉花3409.67萬畝,產量達429.8萬噸,占全國總產的62.5%,棉花主產區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二)注重培育畜牧主導產業
針對草原超載過牧嚴重、草畜矛盾尖銳、產草量和承載力明顯下降的現狀,2003年以來,以農牧區畜牧業增效、農牧民持續快速增收為核心,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采取一系列措施,畜牧業生產取得可喜成績。一是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1—2015年,累計發放草原生態補獎資金95.35億元,禁牧1.51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5.385億畝,完成牧草良種補助面積2453.84萬畝、蟲害防治面積6539萬畝、鼠害防治面積10190萬畝、毒害草治理面積300多萬畝,核減轉移牲畜870.18萬羊單位;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642元增至2015年的9000多元,其中,政策性收入戶均達6064元。二是實施退牧(耕)還草工程建設。投入資金38億元,實施退牧還草禁牧圍欄5587萬畝,休牧圍欄11932萬畝,劃區輪牧圍欄670萬畝,補播改良1194萬畝,新建、改造人工飼草料地134萬畝。三是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圍繞農區畜牧業發展調整種植業結構,完善人工種草產業發展布局,推行“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種植結構,實現糧飼分流,推進飼草料產業加快發展,人工種草面積突破1000萬畝。四是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開始,投入資金97億元,使11.05萬戶游牧民實現定居,定居率達到79.7%,極大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草原畜牧業轉型和生態保護奠定了基礎。
(三)注重培育綠色生態林果產業
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將林果業作為重點農業產業來培育。各級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把發展特色林果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大力推進,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的顯著成效,林果業已經成為全疆特別是南疆的支柱產業。截至2015年底,林果種植面積2396.11萬畝,是2000年林果面積的9.6倍,建成了環塔里木盆地林果主產區,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帶若干個高效林果基地和產業帶,果品總產量達到1708萬噸,年產值超500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業純收入2200元,林果業已占農民收入的25%以上,主產區達到45%以上。
(四)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大力發展現代農牧產品加工業。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不斷延伸產業鏈,構建信息服務、科技支撐、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及外銷四大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依托,重點圍繞棉花、糧油、林果、畜產品、區域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科技含量、檔次和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優化農牧產品加工業布局,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為主、北疆以特色農副產品和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2012年以來,支持農戶和合作社建設熱風烘干房和冷藏保鮮設施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提高初加工水平,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農產品從研發、生產、加工到品牌、銷售、流通等全產業鏈建設,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有效發揮初加工對農業生產和精深加工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2015年,已有近70家林果生產加工企業發展為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7.5萬人,極大地發揮了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2.積極搭建營銷平臺。建設區內外銜接互動、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大型流通企業、加工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營銷,在全國建立林果產品專賣、代理、加盟店1000多家,并利用“互聯網+”加快推動連鎖經營、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配送到消費的一體化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
3.加大對民族特色手工業的扶持力度。新疆特別是南疆各民族傳統手工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符合現代人個性化、低碳化、文化消費的需要。各地抓住這一市場趨勢,深度挖掘,努力打造手工藝精品和名品,特別是在南疆形成集商品、文化、藝術和民生為一體的生態產業。
4.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充分利用沙漠、雪山、草原、綠洲村落、特色林果等自然景觀,有別于中原文化的民族差異性等旅游和文化產業優勢,推動鄉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規?;较虬l展,開發各種休閑旅游產品。2015年底,全疆共有星級農家樂、牧家樂、采摘園和特色林果園1400家,直接帶動農牧民就業達5萬余人,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村發展第三產業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新亮點。
(五)注重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走內涵式、高效節水農業發展道路,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抓好土地平整、渠道防滲等常規節水建設,全面推廣滴灌技術,因地制宜發展噴灌、管道灌等節水技術,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立標準化、規范化高效節水綜合示范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2009年以來,每年投入9億元的高效節水補助資金,農業高效節水建設以年均350萬畝的規??焖僭鲩L,截至2014年底,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180萬畝,約占總灌溉面積的45%,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實現了節水節肥、高產高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轉變。